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《清明上河圖》 - 軍事機要

張擇端的名畫《清明上河圖》,堪稱北宋時代市井俚俗的活化石,現藏故宮博物院,屬一級國寶。徽欽時代的汴梁城,已經具備了國際大都市的雛形,戶口百萬,商鋪林立,到處都是勾欄等娛樂場所,甚至還出現了繁華的夜市。《清明上河圖》再現了北宋都城的水陸交通及日常生活。據齊藤謙所撰《拙堂文話"卷八》統計,《清明上河圖》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,動物208只。超過了《三國演義》(1191人)、《紅樓夢》(975人)、《水滸傳》(787人)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的作品。 每幅名畫都暗藏著不可告人的玄機,似乎包羅萬象的《清明上河圖》上,缺少了兩種市井常見動物——馬和羊。馬匹,往往用毛驢和黃牛代替。這是為什麼呢?原來,馬和羊牽扯到北宋的“國家機密”。

北宋是典型的民富國窮,尤其文人皇帝趙匡胤,一開國,就奠定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。北方虎視耽耽的遊牧民族,對“三秋桂子,十裏荷花”的中原早就垂涎欲滴,於是,趙宋朝廷不得不加緊對戰備物資的控制。馬和羊,即名列其中。馬匹,是比不可少的交通工具;羊皮則要製作營帳、軍服。黃仁宇在《中國大歷史》中寫道:“《遼史》說得很清楚:與宋互市時,馬與羊不許出境。同書也說及遼與金決戰時不失去戰馬之來源關係極為重大。這限制馬匹南下的禁令,也可以從張擇端的《清明上河圖》上看出:畫幅上,開封之大車都用黃牛水牛拖拉,可見馬匹短少情景迫切。馬匹原來也可以在華中繁殖,只是受當地農業經濟的限制,其耗費極難維持,而且在精密耕作地區所育馬匹一般較為瘠劣。”
返回列表